川大西航港实验小学:2024年春季综合学科教学述评活动
2024年2月29日,川大西航港实验小学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举行了春季学期综合学科教师教学述评活动。此次活动以劳动、音乐、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美术及体育七个教研组为单位,主要聚焦于教学实施、学生成绩、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
在劳动教研组,黄英老师以“慧劳动,悦生活”为主题,从教学理念、实施、学生发展及评价反思四个方面进行了述评,展现了学生在劳动与社会实践中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期望。
音乐组的戴铠西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围绕“实施、学情、反思与改进”进行了综合述评。她立足于学生,分享了经验,激发了教育灵感。
科学组的吴潇雨老师关注科学课堂的多彩丰富,进行了学生成绩、能力及素养的多维度评价。她针对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强调了“双减”政策下的科学教育。
英语组的钟正宇老师通过一系列创新教学案例,展示了孩子们在英语学习中的进步与成长,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发挥潜能。
信息技术组的苏小芳老师以“信息赋能,学思同行”为主题,结合具体工作实例,展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情况及改进措施,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组的秦倩芸老师依据学科特色,实施分层教育,重视技能培养、审美提升及创造力、个性发展,展望未来以促进教师的成长。
体育组的张蕊老师以满腔热情展现了一学期的教学进程,实施了分层教学并全面评价学生,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倡导“热辣滚烫”的精神。
活动最后,张凤琼校长、杜雪寒校长及陈静书记对综合学科组的努力与成就表示肯定,并指导教师明确教学述评的方向。杜校长强调综合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五育融合与“双新”“双减”的落实。陈书记对教师提出期望,鼓励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展望未来。
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 《材料研究述评》2024年3月刊总览
2024年3月22日,《材料研究述评》最新一期已上线,共刊载12篇深入探讨材料科学领域前沿进展的文章。
封面文章由比利时哈瑟尔特大学的杨年俊教授与锡根大学的姜辛教授团队合作,他们介绍了“1+1>2”策略,展示了在金刚石复合材料设计和合成方面的创新成果,并探讨了在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周宏才教授的团队集中研究0维和2维MOF纳米材料,揭示了设计原理和新型催化剂的发展,期待推动工业过程的革新和可持续发展。
Marcus Weck教授的团队解析了动态胶体的概念,讨论了胶体机器的潜在应用及动态组装策略,为未来相关领域提供深入洞察。
陈雨教授的团队专注于生物催化材料的研究,包括其概念和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提供深入分析与未来展望。
谢毅院士与肖翀教授的团队聚焦结晶固体的热导率,提出了实现超低热导率的新方法,为固体热传输提供了原子级理解。
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分享了O3与O2相富锂正极材料的结构设计,讨论了各自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启示。
付永柱教授的团队总结了有机硫正极材料的发展,探讨了实用化挑战和未来前景。
魏志祥研究员团队详细阐述了手性有机共轭分子组装体的功能及应对分子堆积、手性识别和手性π-共轭材料的应用挑战。
梁敏敏与郭占君教授的团队回顾了SAzymes的发展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探讨了设计与优化的挑战。
程群峰教授的团队揭示了二维碳纳米复合材料的新力学现象,提出了改进策略和未来应用的展望。
刘永锋与潘洪革教授的团队深入研究了金属氢化物材料的储存和离子传导,讨论了其在不同领域的潜力及挑战。
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 《材料研究述评》2024年2月刊总览
2024年2月,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发布了最新一期内容,聚焦材料研究的创新。本期特别关注量子点技术、金属负极制造、二维液晶与寡肽液晶、二氧化碳还原、低维纳米材料与宏观轻质材料、氢能技术、磁性软物质、锂金属电池电解质及二氧化硅封装策略等领域。
封面文章由吴骊珠院士与黄智源研究员探讨量子点在光能转换及太阳能利用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TTA-PUC的潜在生物成像与光疗应用。伦敦大学学院的徐杨教授团队深入研究金属负极制备,强调预处理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提供改进方案及规模化制造的解决策略。
中南民族大学的秦四勇与兰州大学的雷新响教授关注二维和自组装寡肽液晶的应用,探讨其在获取有机分子各向异性参数方面的潜力。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汪德高与Thomas J. Meyer教授聚焦二氧化碳还原染料敏化光电阴极,讨论相关电池的结构设计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的俞书宏院士团队研究酚醛树脂在轻质多孔材料合成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传统聚合物的挑战与机遇。长春应化所的张新波团队讨论催化剂设计及氢能转换领域的进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分校的金东东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张立教授介绍了磁性软物质的最新进展,包括磁性机器的编程及未来应用前景。同济大学的耿振教授与李泓研究员讨论可充电锂金属电池电解质的发展。
此外,浙江大学的彭新生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的陈昌教授介绍金属氢氧化物纳米线在MOF膜制备中的应用,同时对螺芴氧杂蒽类有机HTM的分子设计和光伏器件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对于有意投稿的作者,《材料研究述评》接受邀请投稿,请按照作者指南准备提案。详情请访问 publish.acs.org 获取更多信息。
文章发布: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