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甲球队在欧冠遭英超球队团灭,是“50+1”政策削弱了德甲的竞争力吗?
“50+1”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甲球队的竞争力,但是否该考虑撤销该政策目前依然扑朔离迷。
目前欧冠和欧联杯的第一轮淘汰赛已全部结束,德甲代表的六支球队中,仅法兰克福一队成功晋级,其余强队如拜仁和多特蒙德均遭遇出局。在欧冠中,拜仁、沙尔克04与多特在八分之一决赛中被英超球队横扫,让人唏嘘。
尽管德甲球队一直低调,但在欧战上的竞争力并不弱。德甲球队常常进入欧冠四强,2013年更是有拜仁与多特在决赛中会师的盛况。然而,短短几年内,德甲却陷入低谷。许多球迷和德甲俱乐部管理层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多年来实施的“50+1”政策。他们认为,这一政策限制了德甲球队得到足够的投资,自然无法和其他联赛竞争。
那么,究竟什么是“50+1”政策?它是否限制了德甲球队在欧战的竞争力?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
“50+1”政策及其目的是什么?
“50+1”政策的具体规定较复杂,我们只需理解以下简化版本:在各德国地区注册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中,球迷会员群体在俱乐部中的投票权必须超过总票数的一半以上。换句话说,球迷会员群体实际上决定了俱乐部决策的通过和实施。
首先,“50+1”的意思是指球迷会员拥有一半以上的投票权,而并非真的是51%以上的投票权;其次,这一政策只适用于职业球队,即德甲与德乙俱乐部;最后,拥有投票权的并不是所有球迷,而是成为该俱乐部的会员。
尽管如此,球迷的意见对德甲俱乐部的决策依然非常重要。即使是如拜仁这样的德甲巨头,在重要事项如主席选举中也需召集所有会员投票。
显然,“50+1”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俱乐部是球迷们的俱乐部,而非资本者的玩物。德国的足球俱乐部最初都是由当地民众自发组织而成,并在民间足协的组织下形成大型联赛,体现了真正的“源于人民”。为此才制定了“50+1”政策。
“50+1”政策对德国足球的影响
在“50+1”政策的保护下,德甲联赛无疑是一股清流。在西甲、意甲及法甲联赛中,许多小俱乐部因战绩不佳而吸引不到足够的球迷,主场比赛看台上总是冷冷清清。
而在德甲,由于“50+1”政策的影响,球迷和俱乐部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几乎每场比赛都座无虚席,主场气氛极为热烈。德甲官方自豪地称这里有“最纯粹的足球”,很大程度得益于“50+1”政策。
然而,“50+1”政策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它限制了资本对俱乐部的投资。虽然该政策并不直接限制外来资金的注入,但由于球迷必须占有一半以上的投票权,投资者无法掌控俱乐部。投资方如果投资却无法获得决策权,他们就无法获得足够的利益。因此,这种情况下,资本家愿意持续投资的可能性变得极其渺茫。
此外,德国联赛还有严格的财政审查制度,要求所有职业俱乐部必须盈利。若近几年亏损过多,将会被取消参赛资格。因此,德甲俱乐部很难使用抵押贷款等方式融资,再加上“50+1”政策对投资的限制,德甲俱乐部对财政支出的控制显得十分严格。
比如,多特蒙德在上世纪末时名声显赫,曾获得欧冠冠军。然而,由于“50+1”政策的限制,多特为了保持竞争力,不得不加薪给主力球员,结果在短短两年内濒临破产。为了避免降级,多特最终不得不出售自己的训练场,经过十年的挣扎才重新赎回,迎来下一个辉煌。
再比如,德甲“班霸”拜仁也存在相同问题。虽然经常从德甲其他球队引进球员,但在财大气粗的西超与英超球队面前,拜仁显得只是中产阶级。即使是同样注重投资的阿森纳,其转会支出常常超过拜仁。
在高身价的今天,拜仁的引援记录依然是4000万欧元的哈维·马丁内斯,这让人对德甲在转会市场上的竞争力可想而知。本赛季,拜仁被淘汰很大原因亦在于阵容老化,不能及时更新。从这一角度看,“50+1”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甲球队的竞争力。
取消“50+1”政策?德国球迷们可能不答应。
既然“50+1”政策限制了俱乐部投资,那么为何不提议取消它呢?事实上,关于该政策是否该被取消的讨论几乎每个赛季都有,但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原因是德国本地球迷对该政策的支持力度极大。
正因“50+1”政策的保护,使得德国球迷始终是当地俱乐部的主人。若取消这一政策,资本将大量涌入德国足球市场,球迷对俱乐部的投票权将迅速消失。因此,自“50+1”政策建立以来,众多德国球迷便是最大的支持者。
德国球迷不仅不希望自己的俱乐部成为资本者的玩物,还对其他试图破坏“50+1”政策的俱乐部表现出强烈抵制。例如,莱比锡红牛俱乐部为规避“50+1”政策,会员名额仅八人,且全为红牛高管或员工,这样红牛便实际上对莱比锡红牛拥有100%的决策权。因此,德国球迷对莱比锡红牛充满敌意,从低级别联赛开始,其比赛总是伴随各种不平静的场景。
虽然部分球迷对取消“50+1”政策持积极态度,但总体反对的声音占多数。在激烈反对的情况下,许多德甲俱乐部的提议最终也只得作罢。
有没有办法绕开“50+1”政策?
并非所有德国职业足球俱乐部都需要遵守“50+1”政策。政策中有一条豁免条款:若一支球队在政策实施前便由同一投资者连续投资20年,则该球队可无需遵守。
比如勒沃库森和沃尔夫斯堡,这两支俱乐部早已由各自的公司投资超20年,因此不受该政策限制;然而目前它们的资金仍然由各自的公司负责盈亏。
前面提及的“霍芬海姆”成为另一个例子。霍芬海姆在当地老板霍普的投资下完成了三级跳,在08年升入德甲。德国足协在霍芬海姆升入德乙时面对困境,霍普无须遵循“50+1”政策,但球迷却要求他放弃对俱乐部的过度投资,最终霍普对球队的投入显著减少。
再如莱比锡红牛,以绕开“50+1”政策为目的,红牛集团以八名员工组成会员进行控制,并修改队名以满足规定。对于这样的“特殊”球队,众多德国球迷也展现出充分的反感。
是否真的需要取消“50+1”政策?
所以在几乎所有德国球迷反对的情况下,仍有俱乐部希望摆脱“50+1”政策,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没有足够投资的情况下,俱乐部在转会市场上频频受制,连拜仁这样的豪门也常常面临困境。
近年来,从德甲挖走的顶级球员屡见不鲜,但从其他联赛加盟德甲的,却是一些实力相对较差的球员,如格纳布里与巴舒亚伊等。在高身价转会的背景下,拜仁通常难以作出更大投入。
但另一方面,德甲却是全球财政最健康的联赛之一,这与“50+1”政策直接相关。意甲和西甲中常有俱乐部因财政危机而降级或重组,而在德甲则少有此类现象。
除了考虑取消“50+1”政策,德国足协也在努力提升联赛商业化。众所周知,英超俱乐部财力雄厚,主要原因在于转播权收入。
在2017/18赛季,曼联的转播收入达到1.9亿欧元,而西布朗也有1.1亿欧元。在英超,土豪老板固然不乏,但转播费才是其高收入的关键。
相对而言,2016/17赛季,拜仁的转播分成为9600万欧元,整个德甲超过10亿。虽然与英超相比有差距,但相较巅峰时期的2500万欧元,德甲的转播分成已有显著上升。
总结而言,德甲不缺投资,缺的是时间与耐心。资本寻求的终究是盈利,英超吸引大量投资的原因在于高额的回报。德甲也在持续推进商业化,转播分成的不断上升使得俱乐部的资金规模逐渐扩大。只要耐心积累,德甲各俱乐部的资金将逐步增长,最终实现与其他联赛的竞争。
文章发布: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