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乔丹的接班人是NBA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事件。这一情景有些类似于1990年代中期,联盟在失去乔丹后经历了巨大的空白和慌乱。就像小龙女离开杨过时,杨过四处寻觅白衣女子,却最终找到了陆无双;又如陈建斌失去了纯元,只能寄情于甄嬛。当球迷逐渐接受“迈克尔确实已经离开”的事实之后,这种焦虑感才有所缓解。
关于是否存在乔丹的接班人,其实与打法并没有必然联系。在当年,不论是希尔还是便士,他们的打球风格都不完全像乔丹,但依旧被媒体捧为潜在的继承者。而科比虽然更贴近乔丹的打法——这一点连乔丹本人也认可,但他成名之初却未得到同样高规格的待遇。因此,在90年代中期对“乔Dan接班人的”急切搜寻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大局观。
回顾1980年代,魔术师约翰逊和拉里·伯德拯救了NBA。他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竞技水平,更重要的是商业价值:1979年,当时最高工资只有六十多万美元,而到1992年伯德退役时,他已获得300万薪资。在这期间,总决赛收视率从1443万飙升至2412万,可见他们之间竞争的重要性。
然而,到1994年的总决赛,仅平均1725万人观看,相较之前大幅下降。此刻,NBA显得极其迫切希望找到新的明星来填补这个真空。进入94-95赛季,新秀格兰特·希尔以探花身份入行,并迅速成为全明星。但尽管他的风格与ジョーダン相差甚远,却仍然被称作未来的新面孔。此外,同期另位探花便士哈达维,以组织能力出众而受到关注,也遭遇类似命运。这种现象其实反映出了媒体对于替代品的不懈追求,即使实力上并不足够支撑这样的期待。
NBA明知拥有鲨鱼、巴克利等传奇巨星,但因应市场需求,它依旧渴望新鲜血液出现,因为那代表着新时代审美标准,以及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例如,在93年底,由于传言中的复出消息,使得相关公司的市值瞬间提升26亿美元。一句“I AM BACK”,令全国电视网纷纷报道,被认为创造了数百万个工作岗位,同时NIKE股价也随之暴涨。
随着96年至98年的公牛三连冠,再次改变了一切。从2486万到2904万再到3589万创纪录,全世界目睹了属于篮球王朝的一幕。然而即使如此,当其他新晋选手尝试挑战这一地位,如莫宁、霍华德及鲨鱼签下天文数字合同的时候,人们心底清楚:“迈克尔就是值得这些。”
因此,那段时间内跟琼斯玩法截然不同但因为身材或背景关系而被推崇的人物,例如斯塔克豪斯,都难逃这种潮流影响。而直到21世纪初,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模仿起麦可一招一式取得成功后的科比,“接班人”讨论声浪开始减弱。不意味着杰出的伟大减少,而是在那个刚失去偶像且面对巨大真空时期狂热不断投医的问题终于过去,让大家重新聚焦更多可能性的同时,对伟大的认知更加成熟深邃起来.
文章发布:2024-12-22